龙在传说里有多种类型,共同特点是身躯长、眼睛突出、嘴边有长须、四只爪子、鳞片大、腥味浓烈、叫声如牛。它可上九天,可入深渊,漫游于天地之间,兴云降雨,具有无边的威力,亦象征着巍巍皇权与威严。
汉代之前的龙纹初步具象化,并且形象多样,出现了夔龙、螭龙等形象,龙头眼、角、嘴部位清晰可变,龙身鳞、爪、鬣发开始出现。整体来说这一时期龙纹线条充满动感,风格飘逸潇洒。汉代可以说是龙纹的转折点,此后龙纹形像在汉代基础之上更加具象化。
唐 鎏金铁芯铜龙
唐朝时期龙形身姿矫健,张扬高调,无一不透露着盛唐气象,这一时期龙长吻长角,眼神凌厉,细颈长身,多四足三爪,头部、背脊与肘部多有鬣毛,飘扬向后,充满了力量,亦是大唐强盛的最好体现。
北宋 龙穿花纹丝毯
宋朝时期龙纹较唐代变化极大,《尔雅翼》中有载“释龙”:“角似鹿、头似驼、眼似兔、项似蛇、腹似蜃、鳞似鱼、爪似鹰、掌似虎、耳似牛”。
元代龙纹:头小、身躯长,形体常被绘作细脖、细腿、细爪和细尾,体态轻盈,区躯蟠舞,给人一种“昂首举爪、遨游在天”的感觉。风格刚劲有力,风格写实,豪放粗旷,形象较为凶猛,反应出元朝统治者以武得天下的刚强气魄。
明太祖坐相图局部团龙
明宣德龙纹示意图
明代龙纹:凶猛威武,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,身披火焰纹,怒发冲冠,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,以示主宰权势。具体特征:头部略圆,比前朝显细,鬓发成篷,毛有向上冲或向斜上冲之势。下颚较长,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,高高突起,呈如意状,形如猪嘴,所以人称“猪嘴龙”。
清早期 蓝纱织彩云金龙纹夹褂局部
清早期 红纱满纳回纹锦地绣云金龙纹夹褂局部
清代龙纹:气宇轩昂,龙首后勺丰满、身躯健硕,盖以庞然大物之态,行震撼天动地之威。具体特点:龙首变化很大,猪嘴收缩,显出下颚比上颚长。长披发或多簇短耸发;睫毛形态多样化,不少以竹叶形描绘,顺治年间睫毛现象习见,康雍时期睫毛时有时无,乾隆朝起,睫毛现象十分普遍。
明嘉靖 黄缎洒线绣彩云金龙海水江崖纹方补
清嘉庆 绛色地刺绣金龙云蝠富贵寿字海水江崖纹龙袍局部
嘉庆至清晚期:嘉庆时期龙身四肢比乾隆时期略肥短,正龙纹龙头部稍矮,整体仍旧保持乾隆时期风格,嘉庆之后,自道光开始,龙纹就显得肥软无力,精神气质也远不如康雍乾三朝。龙眼和鼻子靠的过近,鼻子没有鼻梁,近似猴脸的脸形也失去威严感,四肢短而绵软,没有之前的灵动之感,反应出清末国家衰败的征兆。
清道光 缂丝龙袍局部
道光时期龙纹显得肥软无力,精神气质与康雍乾三代不能相比。眼睛与鼻子靠的很近,几乎没有鼻梁,四肢短而软绵,龙身没有灵动之感。
清咸丰 月白缂丝金龙江崖海水纹龙袍局部
咸丰时期正龙纹龙头缩短,下颌收得很瘦窄,发须稀少,鼻子短小,双眼圆瞪,面形近似猴脸,毫无威严感,龙身短粗,四肢短而无力,形象呆滞。
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。秦汉将龙、凤、麟、龟合称为“四灵兽”,用作象征四方方位。
南北朝以后,龙的形象更加复杂、丰富,头部增大、双角耸立、项部和颏部鬣须加长,身躯扭曲,富于变化。
唐宋时期,龙的造型趋于完善,并开始走向程式化。封建统治者将龙定为至尊至贵的代表。明清时期是龙纹最后定型阶段,龙的外形增强威猛、华贵和狞厉的特性。
图文来源:丝家绣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相关文章